2018年,紡織機械行業運行預計仍將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不少行業人士和企業對2018年的形勢預測是較為樂觀。但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王樹田還是希望企業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紡機行業的發展還有很多不足,大家不要被現在的樂觀景象蒙蔽,忽略掉與最高級別對手的差距,盲目認為我們已經處于“山峰頂端”,其實我們仍在攀登的過程中,在“登頂”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凸顯市場變化下的研發優勢
王樹田表示,曾經快速發展的中國紡織業給紡機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好的市場機遇,但時過境遷,如今的紡織業不再是延續數量的追求,而是更加強調追求質量和效率,從而對紡織裝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比如,幾年前中國紡織正在彰顯全球競爭優勢的時候,隨著勞動力優勢的減弱和價格比較優勢的明顯下降,低成本競爭優勢迅速轉變為要依靠技術和創新的優勢來進行競爭。為此,不得不出讓部分市場給更有成本優勢的東南亞等地的紡織行業。如此一來,紡織業的轉型升級首先就對裝備制造業提出要求。
降低勞動力成本就需要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質量與產量,比如,實現工序間的連續化、自動化、數字化,在這些方面紡機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這幾年,紡機企業也都在這些方面尋求突破,使整個生產過程中減少人的參與,優化整個系統。此外,不少企業也圍繞提高單機效率、降低能耗作出了努力;再有就是出于環保需求,尋找綠色制造新途徑,減少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夯實推進智能制造,呼吁國家政策支持,強化自身優勢等等。不管具體表現形式如何,紡機企業都是在跟隨市場需求進行研發,從而盡可能實現自身價值,保留產業優勢。
三大顯著特點塑造國際競爭力
市場環境的變化帶來了行業的變化,王樹田認為,對于紡機行業而言,2017年,第一大比較明顯的特點便是深入開展產業結構調整。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區域結構的調整。盡管我們做出了諸多努力,但是很多優勢還是不能保證,還要轉移出去,更多地塑造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內的產業轉移也在同步進行,朝著更適合產業發展、接近原料的地方邁進。
第二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國有紡機企業的市場占有量在下降。
第三是產品結構的調整。以往靠規模、數量取勝的企業基本消失,目前大部分企業生產的是效率高、可靠性好、品種適應性強、系統可控性好的設備,并且與互聯網深入結合。
圍繞以上變化,紡機行業還出現了新的運作模式,比如,成立了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并且與TD聯盟、企業供應商聯盟展開合作,這證明紡機行業用外部力量打破傳統發展思路,尋求經濟、技術上的創新共享,更加開放。
2017年紡機行業第二大特點便是技術創新。在王樹田看來,2017年紡機行業的技術進步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體現,不再是單純地追求市場占有率。從創新體制來看,很多企業的產學研用順利推進,紡機企業都在談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技術去適應市場,各家產品更講究個性化、差異化,整個行業的技術含金量也更高了。
同時,紡機行業的智能制造項目將研究機構、用戶與裝備廠有效組織起來,研發投入更充沛。種種理性發展,讓行業競爭處于一種新的良性狀態之下。
行業自律能力大幅提高是2017年紡機行業的又一大特點。“如今,像過去那種沒法控制的惡性競爭越來越少,即使有競爭,大家也都在試圖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這是行業整體素質提高的重要表現。”王樹田說,紡機協會在2017年陸續成立了四個紡機行業分會,就是要為企業搭建解決問題的平臺。
談及2017年紡機協會的工作,王樹田認為除去常規工作,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智能制造項目的推進與落實,據了解,2017年紡機行業在國家工信部獲批的項目最多,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上功不可沒。此外,新技術應用拓展到了更多領域,如國防、產業用等等。